0
4月26日出版的《辽沈晚报》以整版的形式刊登了题为《沈鼓:以创新擦亮“中国智造”名片》的文章。文章中以三位沈鼓人的故事为切入点,描写了沈鼓集团在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沈鼓:以创新擦亮“中国智造”名片
70年砥砺奋进,70载逐梦前行。今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全省上下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充分展示70年来辽宁发展的生动光辉历程,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通过记者的一线调研采访,报道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路上的生动实践,展现辽宁人民的奋斗精神和经验做法,激发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4月的风,绿了沈城,暖了沈鼓。
4月19日,在“劳动礼赞——辽宁省庆‘五一’表彰盛典”上,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荣获“辽宁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劳模纪念章”,热处理车间夏明、营口透平公司刘勇被授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几天前,2018年沈阳市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个人公示,沈鼓集团刘斌、金鑫、于洋、孙文浩榜上有名。
烫金的个人荣誉背后,是沈鼓集团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70年的砥砺奋进、70年的责任担当、70年的风雨兼程。
从上世纪50年代的沈阳扇风机厂、到上世纪60年代的沈阳鼓风机厂,再到如今的沈鼓集团,“沈鼓”用拼命三郎的精神完成了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实现了若干个零的突破。从扇风机、高压通风机、煤气鼓风机,到透平压缩机、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组、合成氨装置 “三机”,再到4万空分空气压缩机、80万吨/年乙烯三机、120万吨/年乙烯三机、10万空分压缩机组、长输管线压缩机等……近期,沈鼓集团与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签订了100万吨甲醇联产LNG项目8台工艺气离心压缩机合同,合同总额超亿元。沈鼓的产品从作坊式的生产上升到国际级水平,印证的是沈鼓人一颗颗坚定不移的创新、奋进之心。
22年追梦 姜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打造“中国芯”
沈阳鼓风机集团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中)。王玉光 摄
4月22日,沈阳飞杭州,与杭州汽轮机作技术交流、参加石化会议;4月24日,杭州飞海口,对100万吨乙烯项目进行项目培训……
这是姜妍今年的第十四次出差。
4月25日11时30分,姜妍刚刚结束一场在海口的技术交流,利用午息时间接受了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的电话采访。按照计划,她将于4月26日晚6时飞抵沈阳,在家里短暂休息一天后,等待她的是周日一个监察会议。下周一,她将赶赴北京,参加14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技术交流。
作为沈阳鼓风机集团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透平研究院的副院长,高频次的出差成为她的日常。
“别人看的中国地图,是一个个的省份,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的小点,每个小点,都是沈阳鼓风机的产品所在。”姜妍对记者说。言语中,流露出设计者对自己产品的自豪,同时,也折射出她常年出差在外的艰辛。
姜妍出生于1973年,读大学时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技术强国的种子。1997年,姜妍怀着满腔热情入职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一干就是22年。
从满股子钻劲儿的实习生,到师傅得意的“小跟班”,几年时间,她就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女工程师。
作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记者的提问,姜妍的回答是“一定要踏实”!
踏实,也是姜妍带领的设计团队对她这位劳模主任的一致评价。
乙烯压缩机被称作乙烯工业的“心脏”,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代表石化装备最高水平。
2006年,年仅33岁、曾主导设计出我国第一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女工程师姜妍挑起了为天津、镇海、抚顺三个百亿吨乙烯项目研制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的重担。
夜以继日地穿梭于国内各大炼化厂之间,一遍又一遍爬上数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工作台,到国内各大科研院所拜访、求教、研讨,苦读一本又一本外文原版资料……姜妍与同事们一头扎进项目里,设计失败、修改设计,再失败、再修改。
终于,2011年2月22日18时,在沈鼓集团总装车间,国内首台自主设计研制的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试车成功,长期以来大型乙烯压缩机被少数国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为中国的石化装置安上了中国人自己的“中国芯”。在乙烯压缩机领域,发达国家走了100年的历程,在姜妍团队的拼搏下,我国只用了10年时间。
“不去想实现一个目标有多难,而是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这是姜妍对于“奋斗”二字的理解,也是她从事研发工作22年始终秉持的信念。
4月24日,一则来自中海油惠州炼化120万吨乙烯项目相关负责人的短信让姜妍连日来的舟车劳顿顿消,“上周与中石化设计院负责人参观三机现场,他们说现场完全颠覆了他们的印象,不敢相信沈鼓的机组能这样漂亮。”
“其实做设计就像当母亲,从设计图纸到车间生产、试车、安装运行,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孩子长大了,能够身肩重担,得到别人的夸奖,做母亲的当然高兴。或许,奋斗的价值就在于此。”姜妍说。
身为多项荣誉加身的老国企技术人员,姜妍说,未来她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动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沈鼓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工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一线工人到金牌工匠 夏明:成绩是干出来的,技术是钻研出来的
沈鼓集团热处理车间高级技师夏明。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 摄
4月23日早上8时30分,夏明与工友交完班,走出沈鼓热处理车间。敦实的身材,一身蓝色的工装,上了一晚夜班的他脸上略带疲倦。然而,一谈到热处理,他的眼睛立即泛起了光。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改变工件内机械性能,我们沈鼓所有热处理工件都是在我们车间完成的。”夏明对记者说,“近些年,随着沈鼓热处理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设备升级、精细化操作使得车间热处理一次性合格率由最初的50%提高到90%以上。”
夏明出生于1973年,父母、哥哥都是沈阳鼓风机厂职工。1992年,夏明在沈阳鼓风机技术学校毕业后经考试进入鼓风机热处理车间当工人。
热处理车间属于高温作业,需要常年倒班。刚开始有人说,“你家人都是老沈鼓,何不活动活动,换一个轻松的岗位?”对此,年轻的夏明向父亲征求意见。父亲的态度斩钉截铁:“技术是工人吃饭的本领,只有技术提高了,个人才有出息,才能厂兴国强。”
从此,夏明坚定了信念,一门心思钻研热处理工艺。热处理专业性非常强,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此,夏明利用倒班的时间进修大专、参加热处理技能培训,取得了高级技师凭证,成为车间生产的主力。2008年,沈阳举办首届“百千万职工技能大赛”,夏明一举取得热处理专业竞赛理论和实践两个第一,斩获沈阳市热处理工“技术大王”的称号,还荣获了2008年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每次参加比赛夏明都会眼界大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感觉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每次沈鼓请大学教授来厂培训,夏明都如饥似渴, “学无止境”的感觉使他更加刻苦钻研。
2008年,沈鼓从美国引进一台Ipsen高压真空气淬炉,夏明凭借多年的真空炉操作经验和技能积淀成为新设备的首选操作者,赴美进行培训。
提到那次培训,夏明称当时自感责任重大,“我追着美国专家不断问、不断问,美国专家给我一本英文版说明书。”
新设备安装调试,夏明全程陪同安装人员,最多一次整整72小时没有回家。为了弄懂设备的各项参数,技校毕业的他拿着英文科技字典,将厚厚的说明书翻译了好几遍。设备运转正常后,他又用了两年多时间编制了《Ipsen高压真空气淬炉操作规程》《Ipsen高压真空气淬炉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措施》等多个文件,涵盖Ipsen真空炉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线工人,夏明不仅立足于本职岗位,还凭借自己高超的业务能力参与车间的多项技术创新、攻关项目,帮助解决了压缩机核心零部件叶轮的热处理一次性合格率,有效控制了大尺寸叶轮、齿环在调质、氮化过程中的变形问题等多个生产难点和技术问题。
“沈鼓给了我平台、培养了我,我怎么把自己所学传承下去?”作为车间的技术大拿,夏明总结的经验是:老师严格监督,让徒弟多动脑、勤动手、敢发问。在沈鼓举办的“名师带高徒”活动中,夏明先后将卢井泉、杜鹏、李军等人带出徒,分布在车间各重要岗位担当生产主力。
2017年,在沈阳盛京大工匠评选中,夏明荣获沈阳市金牌工匠,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多年坚持的重要。
作为装备制造业一线工人,夏明说,成绩是干出来的,技术是钻研出来的,个人荣誉是沈鼓培养出来的,“莫说工人没出路,拼搏才是硬道理。”
拒绝50万年薪诱惑 李鹏:老沈鼓基因让我学会忠诚和担当
沈鼓集团齿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鹏(左)在车间指导生产作业。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查金辉 摄
企业间的竞争,除了产品的竞争,还有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动能所在。
面对国际知名企业抛来的高薪橄榄枝,沈鼓集团80后管理者代表、齿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键时候,感谢沈鼓领导当时给我这个年轻人做的职业规划分析,同时,也感谢师傅从我入厂时就给我的一颗忠诚之心。”
李鹏出生于1980年。2004年,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入职沈鼓集团客服公司。一年300天的出差,愿意动脑筋、敢担责任,几年下来,李鹏在集团小有名气。
2008年,一次在印度市场的客户服务工作,李鹏在没有翻译陪同的情况下轻松完成,这让沈鼓集团进出口公司的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随后便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待遇高、出差少,出差就出国,这让李鹏的思想有些动摇。
“我们总经理亲自为我做职业分析、剖析利弊后,我果断决定继续走技术路线。”
之后,国际知名企业曼透平与西门子相继通过猎头公司向李鹏抛来橄榄枝:一个开价20万年薪,一个开价50万年薪。
一边是培养他的老国企沈鼓,一边是国际巨头,面临高薪诱惑,李鹏再次选择了沈鼓。“两家都是沈鼓行业的竞争对手,离开培养我成长成才的企业,投奔竞争对手的企业,于情于理,我都没有办法说服我自己。”李鹏说。
能够在利益面前果断取舍,李鹏说这得益于他刚入厂实习时宋师傅的影响。宋师傅当年67岁,是公认的技术大拿,退休后返聘回总装车间技术施工组。刚退休时,多家私企和外企请他去当技术顾问,都被宋师傅拒绝了。
沈鼓这个大家庭,有很多优良的基因,在这种基因的土壤里,爱岗、敬业、忠诚的种子在这里成长。
有一年,李鹏跟随师傅在中石化安庆石化4.8万空分项目学习,师傅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李鹏记忆犹新——“公司派我来是承担责任的,总不能啥事都让总部确认”,说完,他就在用户的技术方案上签了字。
“责任总要有人担,责任推出去,是对客户、对公司、对他人的不公平。”李鹏对记者说,这也成为他日后工作和走上管理岗位后的指南针。
李鹏也是沈鼓集团干部“能者上,庸者下”、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管理体制的受益者。不到13年时间,他从一个外地来沈的大学毕业生到见习科员,一路成长为齿轮公司总经理。从优秀团员到青年岗位能手,再到沈阳市五四奖状获得者、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多项荣誉加身。
“沈鼓集团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去年,我们完成了十七台套的压缩机交付,用时都在六个月到六个半月,这是全员、全系统加班加点,良好统筹,无缝衔接和协调的结果。”李鹏说,他的目标是客户满意度尽可能趋近百分之百,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客户提供优良的解决方案。在无限趋近百分百满意度的过程中,为集团的知名度、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提升。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董丽娜